三、循循善诱,不是一步步牵着学生走循循善诱,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有步骤的样子,“循循善诱”就是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孔夫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他非常注重“循循善诱”,目的是让学生既能比较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又能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颜渊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天分应该是很高的吧,他对孔夫子的“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近乎崇拜。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意思是说,孔夫子先教他知古今,达事变;然后教他尊所闻,行所知,使他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孔子的有步骤的教学始于学生的“愤”“悱”状态,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从学生想弄懂却无法弄懂,很想说清却无法说清的时候开始,然后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去弄懂、去说清。
苏格拉底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鼻祖,他的教学也是“循循善诱”,这从被广泛引述的他教导一个青年对正义与非正义的认识的经典案例可以得到佐证,这里不再赘述。“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它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核心在于意义建构,同化或顺应是完成意义建构的基本方式。在学习中,所学知识能纳入原有的认知图式中,这是同化。在外显学习中,假如能够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去接近各自的原有的认知图式,同化就顺利得多。假如原有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的知识,那就要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知识的学习,这就是顺应。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也会使顺应变得比较容易。这就是“循循善诱”在建构主义中的意义。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开宗明义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有步骤的引导中,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出发点引导学习,当学生思维遇到阻塞时,给予启发; 一处阻碍消除了,思路畅通了,还会有下一处阻碍,还要给予启发。学生就这样在教师循循善诱中学会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受到推崇的“突破法”教学模式,从“确定突破点-了解突破点-理解突破点-深化突破点-延伸突破点”的程序安排,可以看出也是遵循一定的教学步骤的。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需要新理念,更需要遵循教学规律。不违背教学规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实践新理念,才能使教学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