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作文,这是让很多师生头痛的一件事情。学生学语文,往往最怕老师布置作文,但又无法不写;老师最怕改作文,因为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说:“皓首改文章,老大徒伤悲”。针对这种情况,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却又不能不从作文训练为突破口。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我有着如下感悟:
一、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泰东实验学校近几年来,加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力度,营造书香校园,规定每天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少于1个小时。为让图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各班可建立图书角,另外学校图书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来自由借阅。我每周安排了两节阅读课,学生每看完一本书后,都要求他们写一篇读书笔记,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广泛地让学生课外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生踊跃看书、踊跃写作,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我班学生韩梦平、袁钰、钱梦钰等同学的习作,多次发表在学校网站,不少学生的作文经常得到展示,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二、重视学生写作毅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时间稍紧张,所以我安排学生每周写周记随笔。写周记时,搜肠刮肚,各种思想火花,各种灵感,各种词汇都蹦了出来,培养了思维能力,巧妙构思。从我班毕业的学生秦晋,从初中一年级就开始写周记,每周一篇,字迹工整、清秀,每周都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很吸引人,她的写作功底,成了全班学生的榜样,曾参加街道党委组织的“我的母亲”征文,获一等奖。她的三年来的周记,事实上是很优秀的散文,如果不督促她写,她的很多优秀篇章是无法出现的。我任教的班级,学生从初中一年级起就要求他们养成写周记的习惯。因为学生要通顺地写一篇文章,需要长期地训练,这正如叶圣陶所说:“为养成写作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写作素养是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才能提高的,正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正是因为我时时刻刻强调与督促学生写作,现在很多学生再也不怕作文了,词句精彩了,内容丰富了,因为写作已成为了习惯,拿起笔已经有话可说了。
三、教师要时常动笔写教师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也必须时常动笔写。因为如果老师不动手写,不发表文章,那老师就是“水枪”,要求学生们写出好作文也就是空谈了。因此,我时常将自己写的文章作为学生的范文,也将写作成功的快乐与学生一起分享,目的就是让他们懂得写作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将规律掌握了,是非常容易成功的。我记得俄罗斯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我班学生写作兴趣浓厚,每学期做到至少有两篇文章能够在报刊上发表。事实上,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学生才能写出深刻、独到、新颖的有份量的文章来。做不到这一点,纵然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解写作之道,学生的收效也是非常微小的,往往是教师相当劳累,学生也极疲倦,费力不讨好。
四、多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新教材要求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培养学生的素质,一篇文章怎样开头、过渡、衔接、收束结尾?怎样做到围绕中心选材、语言简洁、中心突出?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而基础差的学生象听天书,不知所云,收效就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是愿意与老师加强语言交流的,但传统上的师道尊严,加上很多学生的内向性格,往往导致了师生的正常交流具有了障碍,造成老师的讲与学生的学脱节。综观教学上的名师,如魏书生、海伦凯勒的老师莎莉文等人,也就是突破学生的语言障碍,与学生进行了很好的语言交流而让学生取得成功的。百家讲坛的大师也都是将高深莫测的学问化解得通俗易懂,听他们的讲解,就是一番和颜悦色的谈话,听众易于接受而受益无穷。所以,我在学生的作文课上,首先强调一句:“同学们要与我加强对话与交流”。因此,作文课堂上学生提问者此起彼伏,气氛活跃。有说:“老师,我的文章怎样才能简洁?”有说:“老师,我的文章究竟还需要怎样的突破?”有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写该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我都一一耐心地进行解答。往往从作文课上下来,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平时总有学生交上自己的作文,我都与他们进行耐心的交谈,指出他们的作品有哪些成功之处,有哪些不足,学生如获至宝,乐呵呵的,又回去继续努力去了。
鲁迅说:“文章要怎能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归根结底,学生多阅读、多练笔、多感悟,教师多引导、以自己的实际写作经验指导学生,是容易让学生的作文取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