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作文,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便身感头痛,既“难”。那么究竟难在哪儿?说白了,不外乎是没有作文材料,这就是学生在平时不善于观察、积累材料。而材料的来源,恰恰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也正所谓,在生活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从低年级开始注意培养学“多读多看、多写、多练,熟能生巧,勤与实践”这是作文教学的传统方法。
下面是我在短短的几年中积累的几点看法:
一、注意自己的日常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许多事情发生,这些事情不但有一些是常见的、不常见的;而且也有好的、坏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事情中选择利用。如:写一种水果,这个作文题目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很难,但要从几个方面写却是个问题。因而,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看、闻、摸、尝等方面;了解其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然后进行写话练习,在学生具体写作过程中进行指导。
二、注意四季景物的变化。
一年四季,景物各有特色,抓住每季的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写作,使学生在感受大自然气息的同时,提高作文能力。如:描写秋天的景色时,我带着学生到田野里、到山冈上、到农家院里找秋天。回到学校,要求学生以《秋天的田野》、《美丽的秋天》、《丰收的秋色》、《丰收的家园》进行作文,学生觉得有景可写、有情可抒。由于有真情实感,学生对秋天的景物写得真实具体。
三、注意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
风霜雨雪雾露,这些气象也是学生作文的好素材。如:夏日的清晨,常常雾气漫天,这时我便带领学生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出去观察校园里的景色在雾气笼罩下,发生了什么变化。眼望飘飘缈缈的雾,能想到什么,激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回班后,我要学生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多数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得有声有色。
四、注意自己参加的各项活动。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并要学生从活动中汲取作文材料。这样作文时,由于有自己亲身的经历,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在课下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造句积累作文材料。一篇作文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学生的造句能力,而学生造句能力往往模仿一种类型的句子,大同小异,打不开思路,不能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应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加以培养,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思路打开了,自然在学作文时,便达到有话可说的目的。
指导学生作文,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教师都要先写好“下水文”,体会作文的重点、难点,以便使作文指导有的放矢。还要注意坚持不懈,适时选材作文,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来写;锻炼学生说文的能力,加大口头评改的力度。另外,还要鼓励学生互相批改,互相提高。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各种能力的综合,想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须付出艰辛的汗水,但是做一名当代的教师,我有信心在小学作文的天地里耕耘,直到金秋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