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语文课的电化教学

阅读:18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23 16:46:41
分享到:
    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借助幻灯机、录音机、影碟机等电教工具,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已成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我校作为长沙市现代教育技术学校,早已把各种电化教学的工具配备到了每间教室,教室里有幻灯机、电视机、影碟机,网络线路也已安置齐全。有了这样好的条件,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这些电教工具,这些电教工具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这是我们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所关心的问题。
  语文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则是较佳的一种方法。我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受到电教手段的优越性,现粗浅地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第一、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领会文章的意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管什么体裁、什么内容的课文,基本是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来解决。在对语文教学要求日趋严格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教法渐渐显露出一些缺陷与不足,很多东西教师难于用嘴表达出来,尤其是一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虽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亦理解得不够透彻,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而进行电化教学,则可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借助各种电教工具,呈现图象、声音、色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表达的形象性,更好地领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意境。
  我在教学《哈威克船长》一课时,恰当地运用了电教手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文讲述的是一位船长在船遇难时,从容镇定地指挥旅客逃生,自己却与船共存亡。
  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灾难的可怕,体会到人性中的懦弱呢?这时,光靠老师的讲解和朗读是达不到效果的。为了再现轮船遇难的场面,我节选了《泰坦尼克号》中轮船倾覆的片段,当影片片段播出时,学生们个个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思绪在海浪声中翻滚,眼神中流露出对灾难的畏惧,而一场可怕的海难场面就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时,学生们对乘客的惊慌失措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开始还对文中的乘客的害怕嗤之以鼻的同学这时也收起了脸上的轻笑。
  同时我还节选了影片中船员救人的片段,遇难时女士、小孩优先逃生的规矩又给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礼仪教育;当学生看到神父在如此危急时仍然给乘客做祈祷,小提琴手放弃逃生的机会而拉起凄婉的乐曲时,眼泪不禁滴答滴答地流了下来;灾难性的场面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与之有着鲜明对比的是船长和船员的镇定。这时,再回过头来学习课文,学生不由得发自内心地赞叹哈威克船长人格的伟大。此时,再来朗读课文,学生们的感情不用老师指导,就已融入到文中去了。
  下课后,学生仍然在回味课文。此时,我真正意识到,电教手段的恰当运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及主观思维几方面都集中到课文学习中来,学生注意力集中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第二、创设意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电教手段另一优势就是能够再现教材中的意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考虑到理解乐曲内容和体现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是重点。课前我找了好几张贝多芬的CD,在学习盲姑娘的联想这一段时,我播放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结合音乐的旋律的变化,再配上课文的磁带朗读。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了意境之中,随着平缓到高昂激动的音乐节奏及语调的变化,学生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这时我轻轻的问道:“这时的海面怎么样?现在又……又……?”学生随着乐曲的起伏说出了“平静”、“微波粼粼”、“轻纱似的微云”和“狂风巨浪”这些词语。这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在乐曲欣赏体味中,领悟到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盲姑娘的同情,还有遇到知音时的激动;也领略到了贝多芬音乐技艺的高超;整个身心更是受到一次音乐的洗礼。这种课堂效果是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
  由此可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这中,只要恰当地运用我们身边的电教工具,就能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既使得学生更形象、直观地领会文章的意境,又能够引起学生们情感的共鸣,一举多得,老师们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