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语文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阅读:65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23 16:45:22
分享到: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心,是对自我人格的尊重,即要求独立、自由、自信、成就、名誉等;自信心,是对自身能力的估量。自尊和自信,就像人的能力激素,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人各部分的功能引入最佳状态,它们是学生进步、进取、发挥创造性的内在素质。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形成不断上进的动力;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和自学能力,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获得自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调用一切手段,唤起、促进和巩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自尊和自信诱导成功之时,学生的知识迁移随之出现,从而激起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欲望,唤起他们自我表现的渴求。
  三、然后是要运用好语文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策略
  (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
  语文教学是最需要人格心理上的呵护的。语文学科的学习比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更漫长,付出的劳动更多、更艰辛,更需要耐心和恒心,信心和信念。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精神上的激励。课堂上,教师一道关怀的目光,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次赞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对学生产生微妙的激励作用,都会化作他们学习过程中的艰难跋涉时的一缕缕明媚的阳光;作业、作文批阅时,教师寥寥数语的点评、赞美和赏识,一个细节的肯定,都是对学生人格心理的呵护。在教师激励下,学生会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享受到心灵花朵自由绽放的愉悦,从而对读写愈加喜爱。
  (二)教师要改善评价方式
  教学的评价具有指向、检测、诊断等功能。但应试教育下的评价体系,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民族性特征,成为了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课文被切割成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忽略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以分数来评价学生,领导以分数来评价教师,分数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大家只看重结果,而忽视了语文学习过程。真正的评价应适应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的转向必然引起教学方式和方向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动机,重新燃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警策和批评
  对待学生的人格、品质、观念、习惯、趣味上的问题,教师应从严要求,善于引导,不能迁就放任。表扬和赞美并不是养护学生人格的唯一方式,适当的警策和批评同样必要。一针见血的批评与恰到好处的赞美一样,都是学生健全的人格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阳光和水分。一味的表扬和赞美会令学生易沾沾自喜,不求上进。必要的警策和批评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红灯”,会使他们平安前行,到达理想的彼岸。教师批评学生时,只要态度诚恳,一语中的,与学生情感上有融洽的交流,学生是会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的,老师也会更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的。
  (四)教师要选择最优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果以机械的方式,采取僵化的、肢解的方式将课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以求学生取得一个好的分数,这样的语文学习让教师少了激情,也让学生无法体验到语文的魅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新时代的特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式,真正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
  (五)教师要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
  语文素养的养成是长期、复杂的过程,仅靠课本上的那几篇课文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时,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要在课堂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活动,如文学社、记者团、读书报告会等。让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功夫花在课外,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同时,还要建立起课内课外学习联系的桥梁,发挥其纽带作用,让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不与课堂学习不至于隔离开来。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一个呵护学生言语心智、养护言语人格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既关注智力发展,更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师。我们期盼,这样的老师将越来越多地活跃在语文教育生活中,便使学生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好。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