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
掌握古汉语知识特点,做好知识储备
一、立足课本,积累词语近年高考文言文全都选自课外,而实际上又差不多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抛开教材,另搞一套,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而教材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积累词语和各种必要知识的根据,它也是培养语感、训练思维的凭借。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向学生强调多读,多记,多理解。比如在复习时先要明确某个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再联系其它课文中的同样意义,然后回忆其它课文中出现这个词的不同义项。例如 书:①书信 使人遗赵王书(《廉蔺列传》)先以书遗操(《赤壁之战》)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脊轩志》)③书籍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积书满架(《项脊轩志》)幸:①幸而 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鸿门宴》)②宠幸如姬最幸(《信陵君窃符救赵》)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③宠信 君幸于赵王(《廉》)许:①答应 宁许以负秦曲(《廉》)②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在复习的过程中词语由学生自己归纳,即复习了课本,又掌握了词语。如此积累下去,翻译就有了“活水”。
二、掌握古汉语的一些知识特点,做好知识储备。
1、了解文言实词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单音性——单音词占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 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近义性——在现代汉语中有些不太区分的概念,古汉语中可能区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关于“马”的名词也在20个以上;活 用性——可以按照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做其他词类,名词可用做副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又可用做名词,又有“使动” 、“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了解这些特点,认识这些规律,是做好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条件。
2、掌握常见的习惯说法。习惯说法是相对稳定语句格式,掌握这些格式对翻译文言文是很必要的,如“不 亦……乎”,“若(奈、如)……何”,“何……之有”,“唯……是……”,“何(奚)……为”,“以… …为……”,“何……之……”,等。还有常用的短语,如:“不啻,无虑,得无,而已,尔来,非徒,且夫, 是故,是以,何其,有间,无乃,岂特,殊不,庶几,有以,无庸,自非”等等。这要靠平时积累,也要靠复习时加以系统总结。
3、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考试说明中句式是带星号的,在学生心目中其分量很轻。但考试时文言句式却时常隐性考查,特别是一些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要让学生熟悉它们的。特点。还有各种复句,特别是假设句、选择句、因果复句等,所用关联词语复杂,单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就有几十个之多,如“ 如、若、苟、使、即、第、令、假、以、借、其、竟、诚、果、向”等;这些单音词又常常组成双音结构:“如若,若使,假令,借令,设使,如其,向令,竟使”等等。这些也需要积累。
4、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一项内容非常驳杂,依据教材和读一般浅易文言文的需要,应该注意如下的一些内容:历法时节,历史地理,职官科举,名号称谓,礼俗名物,人物典故等。积累时多加注意教材涉及的内容。
结合语境,做好翻译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翻译时一定强调直译,一字一词,这是翻译文言文的主要方法。这样翻译不仅可以保留原文的风貌,而且可以考察我们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在不便直译的情况下,就采用意译,就是不拘泥原文字句,只译出原文的大意。有时候,有些词语直译过来,译文不合情理或不通顺,也要意译。例如:威自京都省之。威,人名,胡威;自,从;京都,京城;省,探望;之,他。所以此句译为:胡威自京城探望他。这就是按原文顺序把要翻译的词语一一译出。又如,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指日神东君。既驾,已经乘车出来。翻译时就不拘泥原文字句,译为: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在比如,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在这里,如果把“粮” 直译为“粮食” ,就不合情理,因为胡质给的是一匹绢,不能做为粮食,因此,只能意译为“饭钱” 。
二、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双音词。
做文言文翻译时,大量的工作是把文言的单音词翻译为现代的双音词,因此,选择合适的双音词来翻译就显得特别重要。有些单音词,在翻译时,可以以它为一个语素,再添加一个同义语素,构成双音词。比如: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吏,官吏。人,百姓。感,感激。悦,喜欢。略,大概、大致。无,没有。诤,争论。讼,诉讼。译为:官吏和百姓都感激喜欢(他),大致上没有争论和诉讼的。
三、要译准看似简单而古今异义的词。
有些词看起来很容易,似乎谁都懂,但是古今异义,这样的词常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例如:“少有志向” 中的“少” (年轻时,不是少年),“自京都省之” 中 的“省” (探望,不是反省), “故以为汝粮耳” 中的“以为” (把它当作,不是认为),“百余里要之” 中的“要” (邀约,不是需要), “后因他信” 中的“因” (通过,不是因为)、“他” (别的,不是第三人称代词)、“信” (使者,不是书信)等等。一定要根据语言环境,辨别清楚。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
除了以上情况,不要忘记翻译时语句的“信”、“达”、“雅”。 一定要注意翻译的语句通顺,没有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