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课堂提问的设计

阅读:28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9 15:17:54
分享到:
    课堂是一个大舞台,课堂提问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链条。有这样一则笑话:讲某地理教师见主任来随堂听课,便将地球仪往讲台上一放,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呀?”没想到学生齐答:“多了个主任。”教师急了,又问:“主任是东西吗?”学生齐答:“主任不是东西。”……笑语虽有些夸张,但反映了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上,问题一经提出,便极尽其“循循善诱”之能事,拼命往“标准答案”上启发,只要学生能点到答案,便心满意足,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对问题还持有自己看法的学生是否能完全接受老师给出的答案,令人产生怀疑。这样一来,课堂效率便会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普遍问题有:①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②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③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目前虽然在新课改的春风之下,但仍然有不少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畏惧心理。怕回答,怕出错。②、随大流心理。一哄而上或者滥竽充数是最好的,老师不能察觉学生会了多少。③、无所谓心   理。这是针对比较好的学生,反正我会,能听懂。正是它们的存在抑制了举手的频率,抑制了老师所进行的提问,使得课堂气氛沉闷。
  下面结合自己的理想境界谈谈自己对课堂提问的看法。
  首先,要精心设问。讲授一篇课文之前,首先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总之,要力争做到约丰相宜,“约”是就形式而言,问题要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丰”是就容量而言,问题要内涵丰富,思维含量大。
  其次,要巧妙启发。如何把问题向学生提出,对课堂提问的成败有重要关系。问之得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根据不同课文及问题的不同类型,可采用下列不同问法:1、书面提问。适用于课文预习。把设计好的问题印在预习提纲上,让学生带题求解,课上检查预习效果,进行交流订正。最好扣住文章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宜过多。2、设情激问。尤其在一节课的开始激趣是很关键的。讲课中在某些需要提问的地方,引而不发,不把问题直接提出来,而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创设出某种情境,把矛盾显示出来,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讨论明确答案。3、换向提问。适用于教材中看似无疑的地方的提问。换向包括:①由顺向换为逆向,如:不问作者这样写为什么好,而问不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等;②由单向转为多向。由于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有时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乃至数、理、化、生的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既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又有利于沟通各种知识的联系等等。4、连锁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学生既细致地了解了问题的构成,找到了最终的答案,又有助于养成寻根究底的良好学风。5、正误相生。“正”是指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要求语言字斟句酌,逻辑严密,思维指向准确无误。科学与谬误势不两立,形同水火,但是,有时教师提问故设谬误,以误识正,却更能促进学生深刻把握问题的实质,收到科学与谬误相克相生之效。有两种情形,一是教师郑重其事地提出有悖事理的荒谬问题,引诱学生中计,促使他们在碰壁之后幡然醒悟。6、主客互换。在施问与答问这一矛盾中,施问为主,答问为客。学生既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就不应是施问的垄断者,学生也不应仅仅是被动的答问者。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使主与客不断互相转换,此其一。其二,学生施问,教师常常需要正面答问,但是,如果一味如此,容易养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和定势。有时反客为主,欲答还问,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思辨中求得正确的理解,则比直接灌输答案更有价值。7、类比引导。有时一个问题问下去,可能没有反应或反应不强烈,这时就要通过学生以前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类似的想象来进行相似提问、引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旁敲侧击,即解决问题,有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第三,要因人施问。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辩证施问的实质,是使问题更富启发性,令人食之甘腴,回味无穷。恰当运用,如水中投石,妙“问”连珠,将满堂生辉。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