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阅读:62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8 19:13:48
分享到:

设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设问,不仅可以用来遍询诸生,检查学过的知识;也可以达到温故知新,导入新的课题;还可以发愤悱之功,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所以设置的问题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思维在发散集中中前行。由于教学过程绐终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和筛选,抓住关键和重点,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这就犹如沙里淘金、花中采蜜一样,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设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学习总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地设置地理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非洲的气候一节时,先请学生阅读教材插图,随后依次设置如下问题:◆你发现了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都位于非洲什么部位吗?(都处在赤道附近)◆它们又分别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前者是热带雨林气候、后者为热带草原气候)◆两者都处在赤道两侧附近,为什么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因为刚果盆地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而东非高原由于地势比较高,气温偏低,降雨偏少。)◆马达加斯加岛远离赤道,为什么其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尽管该地远离赤道但是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降雨较多。)由于设问是由浅入深的,以气候为焦点,从不同角度将思维聚集焦点上来,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个性见解的产生与发现。

二、设置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活跃的成份是求知欲。即对学习的内容产生认识上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务必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启发思维。如在讲述日界线概念之前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日期上来讲,后出生的人一定比先出生的人小吗?在讲述地球的公转时提问学生:为什么远日点是夏季,近日点反而是冬季(指北半球)?在学生头脑中的构成一个悬念,引起好奇,激起学生学习新授知识的高涨情绪。

三、逆向思维的提问

 

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必须是实质性的而不应是形式上的反馈。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提问问题设计的质量如何了。我在听过一位教师讲述空气的组成时,他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份各有什么性质?这一问题提出,学生照本宣科读了一遍就回答完了,但学生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所以我在讲授这一问题时,把提问改成:假如大气中分别缺少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臭氧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回答这样的问题照课本读一遍就不行了,学生就必须根据课本上各种气体的性质,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逆向思维才能把问题答出,既使学生答错了也往往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实例,成为澄清教学问题的大好契机,这样的反馈才是一种实质性的反馈。

四、因果相关的提问

这种提问问题的方法,可以摆出一些条件或设想,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以先摆出地理现象,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推究原因,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例如,讲述欧洲的气候时,先展示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年等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欧洲地形图,在学生对欧洲的位置、地形、洋流、降水和所温的分布特点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欧洲为什么会具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这样能使学生从中得出来。再如,学生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特点后,问: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引导学生阅读板块构造示意图,这样学生可以从中得出

12
     来源:网络  编辑:goldfishe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