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阅读:38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8 14:06:12
分享到:
    摘要: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初中语文中重要的一环----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其美,感受其妙。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优美灿烂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 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精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广大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鼓励和引导学生由“ 配角” 变为“ 主角”,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是时代的要求。同时,新课改中,古诗文所占的份量比原教材更多, 在中考中的分值也增大了。在教学中怎样把古诗文这个教学难点简单明了清晰化,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古诗文, 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潜心钻研的课题。
  首先,我觉得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创设古诗文情境。古诗文是语言的艺术, 其精美、含蓄、凝练的语言, 深刻表露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文中所具有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远境界更需要读者在细细品味中领悟。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品读诗文, 解析诗文, 进入作品的意境, 达到情景再现, 感受作品的美感,体会作者主观的情感。如在赏析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这首诗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间,夜行黄沙道上所经历的一个片段。然后创设情境, 带领学生走进作品, 通过设置情境展现给学生一幅幅画面: 在一个晴朗的醉人的江南夏夜, 词人独行道上,耳听蝉鸣, 鼻闻稻香,在青蛙的一片合唱中,词人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 忽然飘来几片浮云, 恶作剧似的洒下几点雨来; 词人的雅兴被打破, 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飞雨, 猛然抬头,一间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种情境再现法,使学生仿佛步入《西江月》中的夏夜,行走在上饶黄沙途中, 更能领会词人闲居的心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眷念。又如在林嗣环《口技》一课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 借问题再现情境并让学生思考。例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 问学生:“遥闻”表现了怎样的听觉效果?“深巷”中“犬吠”声有什么特点?这句话能使人感到怎样的一种氛围? 与下句的“妇人惊觉欠伸”有什么关系?这样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口技表演者“规定情境”中去, 加入辅助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 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情味会有更深切的体会。情境教学即景入情,极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消化和吸收。
  其次,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把握诗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古诗文的创作往往是作者感时伤世、 触景生情而写成,是作者的人生经历的积淀与思想感情的外现。我们赏诗品文,必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所谓“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学习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狼》这篇文章, 课前就应该先让学生收集蒲松龄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课堂上教师予以点拨:蒲松龄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时代,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一生科场失意, 穷愁潦倒,他深知人民群众的疾苦, 对科举制度的弊端、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所有这些激发了他愤世嫉俗的感情,积20 年的时间写成《聊斋志异》, 以寄托孤愤。作品主要取材民间故事和传说, 采取谈狐说鬼的形式, 借以抨击讽刺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揭露封建官僚的腐败, 批判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后, 那文中所要表达的“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 总归是会被识破, 被歼灭”的寓意也就不难解决了。学生课前收集古诗文作者的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不仅在于对一诗一文有帮助, 更重要的是帮助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 掌握一种求知的方法, 为自己以后再去欣赏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打开捷径之门。
  古诗文教学还要注重在诵读中挖掘美。“读”, 是古诗文教学的灵魂。梁实秋先生说过:“古诗文不仅供阅读, 还要发出声音来吟, 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 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古诗文,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识, 积累文学素养, 更重要的是在反复吟咏中能受到古诗文的熏陶与感染,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反复“吟咏”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 让学生于诵读吟咏中品味古诗文的意蕴,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诵读古诗文时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然后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最重要的是要读出感情。每篇诗文必然承载着作者某种情感,或爱国情,或思乡情,或山水情。教师只有找准每篇古诗文的“情眼”,引导学生加以体味辨别,学生自己的情感才会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擦出耀眼的火花。最后,要学会品读,体会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从而获得欢欣愉悦。学生要认真品读诗文,学前要读,学中要读,学后还要读。通过反复品读,熟读成诵,自然成忆,内化为自己的文学底蕴,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学时教师若能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还能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古诗文教学还要向课外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新课标七到九年级语文课本上下册中亦明确列出学生每一学期必须掌握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这些告诉我们古诗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要向课外延伸。向课外拓展延伸可分为课外阅读、古诗文赏析讲座、摘抄引用等,其中摘抄引用特别重要。因此,为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可让学生设立一个古诗文名言警句摘录本,摘抄课内外的古诗文里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在被学生摘抄、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从而使学生在周记、作文或平时说对话中情不自禁地、恰到好处地使用。
  总之,古诗文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新课程改革给古诗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