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评价方式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20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7 16:43:09
分享到: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些客观规定指明了评价改革的方向。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注重过程性评价而淡化结果性评价,改变学生单一的纸笔测试,采用新的评价方式,以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语文是个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总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等方面的素养。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评价方面存在着评价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是。最突出的问题是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根据现代语文评价要求和我校学生的实际,从2002年9月起,历时三年,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了重大改革。在评价内容上,不仅重视期中期末检测,也注重平时的修养;在评价范围上,不仅看书面,也看口头,看课内也看课外;看结果也看过程;看智力也看非智力;在评价方法上,即看重评,也看重自评,同时把学生的常规考试检测和日常学习表现两项成绩综合起来考查。
  教改实施后,分三个阶段(即初一,初二,初三阶段)成阶梯式递进发展。
  初一,评价要素包括十个方面(课前准备,听讲习惯,交流合作,作业完成,口语交际,背诵默写,查工具书,课外练笔,课外阅读,朗诵)每项10分,合计100分。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评,组评,师评,每周总结一次,并指出改进措施,然后将自己的表现记录在《评价档案》上,日常学习过程考核占50%,期中和期末成绩占50%,这样结合起来评价。大大激励了学生的兴趣,使平时的学习初显成效,效果另令人惊喜。
  初二时,再加强某些方面的考察力度,如交流合作,课外练笔,课外阅读,背诵默写等等,学生的学习又有了一次飞跃,目标更明确,关注过程的理念尤其明显,在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方面都有了很高的认知。
  初三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我们形成性评价科研课题进入第三阶段。这时,学生无论是自学学习习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都有了显著的变化,总之是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于是我们更加强调平时的语文素养成绩的考察与测试成绩结合起来评定。比例是各占50%,学生再这种长期的,连续的训练中,早已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已知道如何学习语文下面是一组分析资料:
  对全校508名学生半期成绩调查得知:素养成绩在45分以上的有198人,占38.9%;在40分以上的有183人,占36%;在35分以上的95人,占18.7%;在35分以下的32人,占6%。这样加上试卷成绩,优生人数有207人,占40.7%,不及格人数为12人,占2%,及格率在98%以上,在今年的中考中,学生取得老辉煌的成绩。
  三年来的训练,正确培养和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主体精神,促进了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使语文实实在在的成为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