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怕作文,对作文抱有神秘感,作文的动机不正;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提高写作的积极性;打破写作的神秘感,对学生作出恰当的心理估计,变作文写作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写作情境,使学生获得作文成功的快乐。
目前有不少学生怕作文,甚至讨厌作文。一提起写作,他们就头疼。究其原因,一是他们对作文抱有神秘感,认为自己缺乏写好作文的能力;二是他们对作文的动机不正,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应付检查和考试而不得已“奉命行事”的。这些心理障碍不克服,学生就不可能培养良好的写作兴趣,也就无法写好作文。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给学生以激励和鼓舞。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才肯经常练笔,认真写作,以至写好作文。那么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教者不要操之过急,应耐心启发,精心指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1.首先打破写作的神秘感。 反复向学生讲明作文写作并不神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作文写作中,我们应交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让他们学会观察、感悟生活,教他们如何去发现身边的世界,如何去摄取真实而有意义的人和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掌握了写法,就会感到写作并不神秘了。
2.对学生作出恰当的心理估计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每个学生的作文也都有长处和短处,即使写得再差的作文,也有写得好的地方,可是许多学生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失去写好作文的勇气。因此教师要对每个学生作出合理的估计,并及时把这个估量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树立起写好作文的自信心,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首要前提。
3.要变作文写作为学生的自觉需要 兴趣来源于需要。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写作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到写作知识需要学习,写作能力需要培养,作文才能兴趣盎然。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落实到行动,日积月累,也就会实现目标;实现目标是为了满足需要,满足了需要使目标、行动、兴趣构成作文训练中的良性循环,成为学生实现作文目标的内驱力。
4.要使学生获得作文成功的快乐 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某方面的成功,这就会促进人们对这方面的喜好,同样,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作文成功的愉快,提高其积极性。首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作文的总要求下,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作出自我的估量,同时教师帮助他们找出自己写作的优势,让他们提出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而教师评价作文也应与他们提出的目标相适应。只要达到了这一目标,就予以表扬,使他们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这种成功的反馈,心理学称为“成就动机”,会消除学生的作文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其次,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每学期有计划地具体帮助他们写好一篇作文,使他们也能尝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作文的乐趣,感到自己有能力写好作文,促使他们今后以更大的兴趣去写好作文。
5.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写作情境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创造一个适宜的写作心理情境,并在这一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能较好地激发写作的动机,刺激学生的写作愿望,完成作文的积极性大涨。为了克服学生“为作文而作文”心理,可以创设一种任务情境,要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征文,如珍惜水资源的话题作文,写保护环境的倡议书,配合数理化写定理阐释说明、写实验报告、科技小论文等;结合学校教研活动,写教学改革的建议书等等。编写故事、寓言、童话或科普读物送给幼儿园小朋友做节日礼物等。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到写作是社会的一种需要,从而改变“为完成作业而做”的态度,而真正为社会需要、自我需要而写。 为了消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可以创设一个宽松的情境,对症下药,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知识状况,志趣爱好命题,诱发学生倾吐内心感受,让学生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放开胆子,形式不拘一格,自由抒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感受到写作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可以创设一个竞赛的情境,组织各种写作竞赛。听人提问,回答问题竞赛;讨论问题,即兴发言等,将写得好的作品公布出来,以提高写作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