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价归纳”
课件仍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句子。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这句句子的?
生15:我们先读这句句子,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生16:然后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四)训练迁移。
师: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问题,并联系上下文解答,读懂这一段。
(生小组学习,后汇报交流。)
生17:我们小组提的问题是:“小洁四处张望,在寻找什么?”
生18:我们小组提的问题是:“小洁眼睛一亮,她看见了什么?”
生19:我们的问题是:“小洁飞快地向前跑去,她跑向哪里,去干什么?”
师:真不错,那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生20:我从课文中读懂了,小洁在寻找垃圾筒,她眼睛一亮,看见了前面有一只垃圾筒,就飞快地向前跑去,把面包纸扔进了垃圾筒。
师:你们体会到小洁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21:小洁是一个“环保小卫士”。
师:好!让我们把这清澈的湖水,作为一面永远的“明镜”,别忘记小洁那企盼的目光,让我们也做一名“环保小卫士”吧。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反思
1.《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开放性四步骤立体教学模式”的“导读质疑”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抓住文本中的阅读契机,引导学生阅读,启发质疑,为学生与文本对话创设了阅读和探究的情境。如本案例中“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这句话含义丰富,表达含蓄,把它推向学生阅读质疑,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辐射阅读,体会文本所蕴之意,真正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为学生的阅读创设了立体化的情境。
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思考价值,探究性强,能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在质疑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质疑加以引导归纳,使问题真正具有探究的意义,即既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又能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提高朗读技能,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以真正有助于立体化探究。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立体探究”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教师要善于把握学情,据学而引,以引促学,自始至终贯彻以学生探究为主体、教师点拨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如案例中“皱纹”和“波纹”的辨析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阅读,感悟到了两者间所蕴涵的不同的感***彩,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品味了语言,受到了情感熏陶,真正体现了探究的立体化。
4.通过“评价归纳”和“训练迁移”帮助学生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学生自研自学的佳境,以实现叶圣陶先生“用不着教”的理想。
总之,“开放性四步骤语文立体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本人尝试教学的这堂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感悟深刻,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