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题解决活动中促进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如:我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这一课时,整堂课教师只是一个“策划者”,只牵拉了一根线黄山奇石“奇”在哪儿?让学生把这只“风筝”放飞出去。在让学生观看了黄山风景录象片段,初读课文形成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景点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黄山奇石。小组可以合作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介绍词,然后集组员的智慧根据录象想象补充,形成完整的介绍词,最后派代表上台解说。
可以看出,该学习环节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目的是让学生兴致勃勃地一遍遍读课文,学习语言,形成语言能力。同时学生在介绍过程中,充分挖掘课文的语言为我所用,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在头脑中建立多种多样的意象,加之充满个性的表达,使得学生始终处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五、主题学习中感悟语言。
“主题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自主研究探索的一种形式。任何一个简单的主题,只要是孩子熟悉的,或正在认识的,都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在主题学习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如上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窗前的气球》一课,全组课文的主题是关爱他人。在学生想到给科利亚打电话,和他聊聊天,送去祝福后,教师可以说:“是啊,科利亚收到你们的祝福一定很快乐。有一种力量能给人温暖,那就是爱。在第六组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称赞爱的句子,我们赶快找一找,读一读吧。”学生在前一课中找到“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又从后面的文章中找出“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等相关语句来表达这种美好的情感和心愿。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学会了学一篇看几篇,将狭隘的科利亚和同学间的关爱情感延伸扩大到人间广博的爱,对弱者的爱,对贫者的爱,对困者的爱,深深感受给需要关爱的生命自己的爱,将是美好的事。学生不仅进行语言的扩展、积累,而且心底的爱被激发、在涌动,学生的生命在此得到成长,精神受到爱的滋养。
六、“开课五分钟”丰富语言积累
“开课五分钟”指每堂课上课铃响后的前五分。把这五分钟从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拿出,进行语文学习的专项活动,称之为“开课五分钟”活动。教师事先向学生提供各种内容与形式,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进行准备,然后提前向老师报名。教师将报名按日课表排好活动次序,每堂课师生问好后轮到的学生上台活动。
针对农村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可开展下面一系列的活动,如;(1)户外观察说话比赛。(2)故事大王评选活动。(3)由同学在班内向大家推荐,介绍自己近期读的好书。(4)课本剧、童话剧表演。(5)“中华古诗词”诵读比赛等。(6)播送近期的新闻。(7)绕口令。(8)词语接龙。(9)对反义词。(10)猜谜语。(11)回答脑筋急转弯等。
“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本书……”“我们给同学们演一段小品……”“我请大家猜几则谜语……”等等。短短的五分钟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既巩固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更带动了课外阅读;加快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特别强化了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了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总之,课内外的语言积累,如果没有运用,这样的语言积累就没有灵性和活力;如果仅有运用而缺失丰富的语言积累,就如同没有了源头活水。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语文学习资源,结合教学精心设计组织一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活动来“养”活语言,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内化、运用语言。
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享受共同参与、探究学习的快乐,享受语言文字的优美,积淀厚重的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文素养,这应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