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新教师理念,改变教学行为
传统实验课和实验探究课中的教学行为比较如表所示
如何改变教学行为,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教学时,课前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增大、减小还是不变?激发学生猜想和假设,形成探究欲望,并布置课前探究:铜丝灼烧前后质量的变化。课中,提供实验仪器药品:托盘天平、锥形瓶、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带玻璃棒的橡皮塞、小气球、酒精灯、烧杯、光亮洁净的铁钉、细砂、硫酸铜溶液、白磷、砝码等。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设计方案和实验操作步骤,验证猜想或假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有三种方案:①用玻璃棒引燃白磷;②用玻璃管系一只小气球引燃白磷;③气球直接紧套在锥形瓶口,并把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引燃白磷。实验探究后,学生点评不同实验设计的优缺点,最终所有学生共享最佳实验方案。再通过蜡烛和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是否一切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计算机微观动画演示碳与氧气的反应,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课后延伸探究,让学生充分利用家里的生活用品设计实验,探究化学规律。这样,以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的空间,构建出实验探究的学习平台,同时也开发和拓展了化学课程资源。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实验探究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试验自己的想法,开拓了思维,形成了科学方法,提高了科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
越来越多的验证性实验会使学生逐渐感到枯燥乏味。化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只能使初学化学的学生感兴趣,但这只是低层次的感知兴趣和操作情趣。因此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不但使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还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对实验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三)改进化学质量评价方式
只注重实验结果的评价应向重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双重评价转变。只有重视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才能揭示出相同实验结果这一表面现象背后不同的学习质量,才能反映新课程对实验的要求。我们可借鉴一种实验方案,如下表:
在实验教学中,书面考查与实验过程的评价相结合,百分制可采用三七开制,70分为书本考查,30分为实验过程评价,相加即为学生学习化学的总评价。
实验探究的价值功能是巨大的,它为学生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素养,提供了新的平台。随着课改的深入,不断地学习、反思,我们相信实验探究一定会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出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