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拓展延伸,激活思维,提高能力
1、增加课堂的容量
传统的课堂教学容量是有限的,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可以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突破时空的局限,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例如可以下载和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作家介绍,作品精彩部分、影片片段、flash或歌曲、视频等。如讲《纸船》后,下载冰心的《春水》,《繁星》供同学们阅读,交流。
又如在学完《苏州园林》一文后,链接介绍“中国四大名园”“苏州四大名园”的文章和反映苏州园林精妙造园艺术的纪录片《苏州六记》,以增加课堂的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动静结合,声形并茂,能使学生展开联想,领悟内容,激活思维,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岳阳楼记》一课时,用录像播放一个片断:烟波浩渺的岳阳湖及周边的景物。我问:此时如果你登高远眺岳阳湖,你会看到什么,你又会想些什么呢?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激活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提高学生的能力
(1)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语文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要求学生制作专题《长城》的电脑小报,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寻找了大量资料,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等能力。又如学习名家名篇时,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作家的生平、写作背景、与此作品有关的其他作品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可以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特别是散文,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但仅通过老师的口头讲解是达不到让学生感受美的预期效果的。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例如上《春》这篇课文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五幅图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音乐优美动听,画面清晰逼真,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对语言信息输入(听、读)和输出(说、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听读的机会少了,说写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多媒体课件能贮存大量的信息资料,能根据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快速呈现,快速反馈。作文无话可说,无从写起,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松鼠》之后,要学生仿例文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运用课件:展示了一些小动物的画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他们用在例文中学到的方法将文章写得十分成功。
例如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后,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五幅图片: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让学生参看示例,发挥想象,运用优美的语言把画面描绘出来。河畔金柳倒影图:示例:黄昏中的夕阳真多情啊!为河边的柳树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姿态婀娜,影子映在清澈的水中,就像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康河的水波中荡漾,也在我的心头荡漾,如此美景教我怎能离去!借助多媒体手段,延伸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总之,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带来了立体教学的乐趣,实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