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阅读:51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5 8:22:52
分享到: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使生物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深入每位教学实践者的心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课堂教学已旧貌换新颜。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适时适度的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从而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呢?下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上的一些设计策略。
1.  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
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叫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机会。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承担者,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有助于学生去主动探究学习获取知识。并在实施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安排了一个验证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在教学中我认为该实验从选材、遮光、光照、脱色到检验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究过程,展现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因此我把该实验改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历。待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一半要遮光,一半不遮光?为什么要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如何来检验淀粉的产生?等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并在此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和二氧化碳”等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探究实验,使学生有自己动手实验和思维同步发展的机会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感性认识、启发积极思维,但是不足之处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主动参与探究。若换一种方式改为边讲边探究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在演示“鲫鱼侧线的作用”实验时,我把鲫鱼放到鱼缸后,用玻璃棒沿缸壁缓缓搅动清水流速由慢到快。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鲫鱼先顺水游动,不久又逆水游动),并讨论分析这一现象。然后用面团或胶泥将侧线的鳞片小孔全部封闭。再按原方法做实验观察现象(鲫鱼游动没有一定的方向)这时让学生思考讨论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明确原因后,若再为学生提供一次做实验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就会发挥到最高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质的转变,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并激发了探究欲望,从而得出相应得结论(侧线有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得作用)。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