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小议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阅读:61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4 19:16:48
分享到:
2.3 学生实验力求“个个精彩,人人熟练”
学生实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与探究”,而学生分组实验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双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学”与“习”同等重要。我们大多数教师总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做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或是很多实验攒到一节课做。这样时间倒是省了,而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呢?相比而言,学生实验协调了“学”与“习”的关系。在实验中让学生体味了生物课其乐无穷,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2.4 应用与实践应该体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
人类的认识规律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主线。初中生物实验教材(济南版)中的“应用与实践”是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延续、延伸,是对生物知识“再实践――再认识”。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时,选择晴朗的天气,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裸地,花园,和学校小树林的空气温度,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测量的结果,从而体会植物对气温的影响。在学习“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后,利用4至5月的“爱鸟周”通过大力进行爱鸟、护鸟的宣传,在班内开展关于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威胁鸟类生存的主要因素、如何保护鸟类等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各种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天然地具有剥夺动物的生命权利,而要学会与动物和平共存”,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生态意识。通过对生物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能力,群策群力攻克难关的协作能力,以及勇于进行科学探究的创新能力、发现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素养。
2.5 调查研究方显英雄本色
调查研究是研究生物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学好生物学知识,掌握生物学基本技能的一条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开展有关生物方面的调查研究是高层次、高水平的生物学技能,是二十一世纪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接班人所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通过开展调查有关校园内及自己身边的动植物,调查身边生活环境的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土壤污染,调查人口的增长情况,调查塑料大棚的作物栽培等等调查研究活动。并指导学生分工协作,撰写调查报告,报告题材的选择要适合初中生心理特点,可来源于书本知识的心得体会。如:“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我国森林绿化的现状”、“传染病的预防”、“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等。然后师生共同组成评审组,从科学性、创造性、应用性、等方面进行评审,给优秀者以奖励。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实现关爱健康、关爱生命、反对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2.6 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为学生成功成才插上腾飞的翅膀
生物学是二十一世纪的领先科学,是绿色科学,她与物理、化学、数学、语文、史地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她运用物理的技术,化学的技巧与计量,数学的计算与数据,语言文字的精确描述以及地理的空间与历史的胸怀实现着发展与飞跃,一跃而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领先科学,显示着她无穷的魄力。她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生活,社会的发展及国防科技的振兴甚至如试管婴儿、克隆技术、人体基因组计划这些高科技的研究课题无一不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生物课已不再是孤立于其它学科以外,应该恰当地与其它学科进行渗透与整合,彻底打破学科界限,横向联系、纵向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科技活动,诸如:参观考察;生物知识评比;对有趣的生物问题(“鸟类――我们的朋友”、“水泥厂对我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可能对环境的副作用”、近年我国长江水域发生水灾的原因“)开展各种讨论;利用网络信息传播 容量大、速度快、范围广,时间、地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开放性,开展网络生物活动。通过此类生物科技活动帮助学生渗透了学科学习,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各学科达到有效地整合,互利互通,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