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程──探究的体验
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探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追求的结果。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好的老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当学生提出假设后,首先要进行实验设计,小组成员间合作互动,准备材料用具。教师鼓励求异、求新、独特,同时进行指导和帮助。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实验,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知道鼠妇为什么在阴暗的环境下生活。有的学生发现,下午第一节课鼠妇不爱活动,猜测除了光照,是不是鼠妇也有生物钟?我表扬了这样有独特见解、别出心裁的学生,启发他们设计实验。一个小组提出,要24小时不间断观察。他们6个人,分成3个小组,利用周末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实验,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进而又提出温度是不是对鼠妇的光下活动也造成影响,湿度和光照哪个对鼠妇的影响更大。学生的思维在飞跃,探究的兴趣更加高涨。由于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研究者的艰辛,也体会到了成功者的快乐。
四、评价──探究的升华
让学生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并与实验前的假设进行比较,从而形成新的体验,引出新的假设、新的实验,从而使探究得到升华。当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都尽可能地为学生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再结合学生的观点,把一些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科学概念进行简单地概括和小结,并将学生提出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次实验要探究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做了鼠妇对不同条件产生反应后,进行交流、评价,更进一步激发了探究欲望,他们设计了更多条件,以及其他类似动物的反应实验,总结出生活在阴暗潮湿环境下动物的特点,学习尝试了实验法的主要环节。很多学生因此喜欢上了生物课,部分学生迷上了探究生物奥秘的过程。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的现象都要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些社会和生活的热点问题,也与生物密切相关,学生会乐于去探究。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强调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是因为科学教育是学生人生经历的一部分,科学教育不是让学生背一个个结论,而是要让学生有一段研究科学的经历。所以在教学中应提出,不应该是“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而是要“做科学、懂科学”,提倡“做”,在“做”中学知识,“讲”是强加的,是灌输,亲身经历才能理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