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古诗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阅读:76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4 16:44:45
分享到:
[内容摘要] 本文论述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一、配乐吟颂、增强积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推敲词句、培养悟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三、借助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赏画、绘画能力;四、扩展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五、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关 键 词] 古诗教学 人文素养 朗读 感悟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怎样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一、配乐吟颂、增强积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解。”、“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这些句子对古诗文的学习在合适不过了。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诵读活动中把“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作为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就是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完美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吟诵的方法有很多,如节律朗读法、诗情画意结合法、节奏诵读法、据谱填词演唱法、速读法……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能记住即可。当然古诗文吟诵必须保证时间,要时时诵,天天记,这是保证诵读质量、进行大量积累的前提。我校在实践中就提出了“天天读古诗,早晚十分钟”的口号,并开展了“四个一”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即一周一节诵读课、一月一次活动课、一学期一次赛诗会、一年一次古诗文读书节。
  大量的吟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但也为学生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