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读——语文教学的关键

阅读:21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2 16:41:52
分享到:
    读,作为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今天的教学中却被一些语文老师所忽略。原本充满琅琅读书声的课堂被教师繁琐的理性分析所取代。为博取高分,一些老师大搞题海演练,把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成了令人厌烦、枯燥乏味的纯技术训练课,结果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有些公开课、优质课花样百出,影视、投影、幻灯齐上阵,挂图、模具、道具轮番招展。而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读,被当作“老朽”晾在一边,令人忧虑。“读”是学习、理解语言的基本方式,是背诵、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也是规范、运用语言的基础。所以,从形式上讲,“读”不仅仅是“口”的活动,而应是眼、耳、口、脑的共同参与所进行的协调一致的活动。从效果上讲,只有眼、耳、口、脑共同参与,“读”才能进入意境,再现画面,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沟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因此,“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语文教学加强读的训练,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 为什么读1、“读”是学习语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不读不背学不好语文。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只有让学生多读、多背,才能使其更多地积累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提高表达效果和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诗歌时,首先指导学生朗读,2、“读”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语言,锻炼思维能力。教学中常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段,单靠老师枯燥讲解,机械灌注,往往是低效高耗,事倍功半。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反复地读,读中有思,思中有感,感中有悟,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字、词、句、段在文中的蕴意,才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3“读”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祖国的语言文字源远流长,精篇华章数不胜数,而选入教材的课文只是浩浩文海之一粟,学习这些文章,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暗含的道理,必须通过读才能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才能提高认识升华感情。叶圣陶先生所言“读的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就是这个道理。
  4“读”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一是“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积累语言和写作素材。入选教材的课文,词汇丰富而又贴切,语言优美流畅却又精炼。学生只有广泛地读,反复地读,才能把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尽收于自己的记忆中,存于自己的脑海里,经过组合、加工、再创造,随时随地运用自己的笔尖之上;二是“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小学生最容易被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所吸引,被作者流露出的炽热情感所感染,被生动的语言描绘的意境所陶醉,再读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入情入境充当角色。入选教材的文章多是名家名篇,文章兼美。学生读后,不但会被文章中的人、事、物、境所感染、陶醉,而且会对作者的既有典型性,又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情节及作者遣词造句的妥帖精妙啧啧赞叹。
  二、 读什么读具有创见的思想家、文学家所呕心沥血写成的充满智慧火花和文采斐然的经典作品,也就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火烧云》、《鸟的天堂》、《草原》、《我家的猫》《威尼斯的小船》等散文,还有中国的古诗,古希腊的神话,各国的童话,一些适合孩子读的小说比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等都是极好的阅读教材。
  三、怎样读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清读的层次。教师必须首先抓住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去确定读的内容和提出应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学生明白老师要我读什么、读懂什么、然后指导学生按层次去读。老师的指导要适时、适量、适度,还要做到随机应变,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课按下列四步来走。
  ①
     自由式的读:在预习阶段,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初步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写了什么?
  ②
     规范性初读。由老师或学生范读、自读、老师提出具体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和提高朗读质量为目的。
  ③
     体验性的细读。由学生进行默读或朗读。在语言环境中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准确把握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细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描写生动、意境优美或感情充沛的句段进行细细地品读,使学生读中由思,思中有感,感中有悟。
  ④
     欣赏性的精读: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读或朗读,深化对文章思想感情体验,通过品评关键词语,重点句段,来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对与那些文章兼美的精彩片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准确、流利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牢固地记忆于脑海之中。
  2、注重读的方式。读的方式很多,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形式的多变,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使朗读训练不致于成为一种枯燥乏味的机械活动。齐读是训练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最好方式,表情朗读能较好地反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分角色朗读有利于表达出人物的特点,个人自由式读或默读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范读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
  3、要讲究读的技巧。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决定了朗读时要快慢有效;文章思想内容的变化要靠高低有序的声音来调节,而要想明快地传达段地意义,表达文章中感情的亢奋与跌落,气氛的紧张与和缓,就要求有效地控制语速,处理好朗读时的抑扬顿挫。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吸引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体会本文”,“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学习语文重在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就是最基本的实践,是最有效的训练。我们应该变过多的讲解为扎实认真的读书训练,引导学生抓紧在小学、中学这段记忆的黄金时期,多读文章,熟读文章,那些精粹典范之作还要尽量背诵下来。只有这样下“死功夫”,才能让学生行之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语言规律,让他们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总之,“读”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时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应该变教学观念,明确读的含义,掌握读的方法,实实在在地坚持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