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心设计日记、作文等语文作业,发现心理教育契机。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写日记、作文,必须是“言为心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篇篇日记、作文,就是一颗颗纯洁透明的心灵,他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和对周围生活思考的小天地。因此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心理的难题。
我在一段时间里,常发现原来非常活跃的男孩金某,老是在课堂上走神,注意力不集中。问了他几次,他都说没什么。看来直接问是问不出来的。在一次周五放学时,我留了这样一篇作文:“我最近的烦心事”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要有真情实感,下周一交齐。
原来,该生的父亲去韩国打工了,他的妈妈一人在家没事干,瘾上了打麻将,这个学生一到家,十有八九看见他妈妈和一帮人在打麻将。他的晚饭就是妈妈给的五块钱,随便买什么都可以。早上饭,他醒了时,妈妈由于晚上打麻将晚了,还在睡觉。所以他的早饭也就多数情况下饿肚子了。
他在作文的结尾处写到:“要是每天早晚能吃上妈妈做的热腾腾的饭菜,不再吃那硬面包,那该多好啊!”
发现这个秘密后,我找到了这个学生的母亲,跟她谈了很长时间,而且也谈到了孩子写的那篇小作文。原来,这个学生母亲以为只要给孩子钱,想吃啥就买啥,孩子一定很高兴。没想到,竟让孩子受了这么大的委屈。
孩子想的不仅仅是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更主要的是想得到一种母爱……
那次家访后,这个学生又恢复了昔日的神采。
四、结合语文课外学习,进行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外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学习包括课外阅读、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等等。在小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这些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一)、从课外读物中吸收丰富的知识
课外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而语言文字,除了达意
外,还有传情的作用。
我大力提倡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在我给小学生推荐的各类型的书中有:童话、小说、科普读物、社会杂志等。
如有的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掌握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的学生受诗歌的影响,还试着写起了小诗歌;有的学生还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二)、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一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
如在母亲节之际,通过给妈妈的一封信,一个小礼物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另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与农村小学的孩子们结成互帮对子,城乡孩子在交流活动中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健康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愿意学习、勤于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得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