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具体做法:(以课文《五彩池》为例)
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平台,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语言表达、思想的交流,都通过这根无形的纽带进行连接,由此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网络引进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了尝试探索:
(一)情景导入,自主探究(自主性的应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网络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直观、生动、形象的动态教学,能变抽象为直观,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未曾感知和不易感知的事物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在教学《五彩池》时,我将我的教师主页在网络上发布出来,学生通过电脑任意点击他感兴趣的关于五彩池的录象片:漫山遍野分布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彩池,每个池子特点鲜明、流水明净、五彩斑斓,中外游客竟相游览。学生感到了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增强了探索五彩池的好奇心。网页上讲述黄龙的传说、文学家对五彩池的描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情感,使他们想去了解五彩池的欲望更加强烈,此时教师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作者的描写——课文中,让学生去读,去认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获得情感体验。
(二)产生问题,合作探究(交互性的应用)。
学生在主动学习后,这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发言,从而产生有意义的话题,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感兴趣的项目,使解决问题的需要成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如《五彩池》一课,学生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五彩池如此美丽、神奇?”学生初探思考后产生了不同感兴趣的话题:有的对彩池感兴趣,有的对池水感兴趣,还有的对原因感兴趣。在这种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的地位与学生的是平等的,但教师的导向作用是重要的,尤其我们的对象毕竟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方面是年龄特征,另一方面学生能力有差异,出现有的学生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有的对课文感兴趣却无从下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正可以利用这种学生求知的内需将个人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发动群体智慧。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一个组织者、协作者、合作者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帮助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形成有共同意愿的学习小组进行主题研究,所有学生的研究课题是相同背景和范围下的不同问题,涉及的对象和资源有共同点。在研究五彩池时,学生自愿组合成八个小组:研究彩池的有三个;研究池水的有两个;研究原因的有三个,每个小组各有自己的话题和侧重点。每个小组成员依据自己的主题在网络上查询、收集资料,筛选信息进行信息处理,在此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活动来实现群体之间的共同学习,共享合作成果。由于每个学生思考的视角不同,感受不同,因此也会有不同的结论,这就要求成员能在达成共识与尊重别人意见之间找到平衡,充分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使他们在自然与社会、个人与集体、讨论与协商之间找到最适当的结合点。当然,这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的辨证关系。学生在交往、合作中不仅扩宽了知识面,丰富了知识量,提高了语文素养与信息素养,而且还从中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乐趣,使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合作,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创新精神。
(三)成果交流,读中感悟(开放性的应用)。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功能。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开放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挖掘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真正的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求知的满足感,情绪的愉悦感,学习的成功感。因此在小组合作探究后,我让每个小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局域网络这个平台以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方式展示出来,在全班交流,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针对本课要达到的三维目标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强化情感体验,给学生一个动手实践、口语表达、展现智慧与才能的舞台。这种对话式的课堂气氛活跃、宽松、民主,真正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结束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实践证明,将无线网络引入课堂的根本变化是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用以往不可能的方式来学习,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有效理解并且能够产生他们自己的新的体验。同时,正因为有了网络,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宽广,学习兴趣也变得更加浓厚,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孩子在网络环境探究学习的快乐中充分发展、茁壮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