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演示法导入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
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先出示一束鲜花,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花有这么多的颜色?然后把一朵喇叭花放到醋中,再把它放到肥皂水中,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的变化,这时学生会感到很惊讶。教师趁机提出问题:喇叭花为什么会变色?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种导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又如《斜塔上的实验》这一课,其中涉及到两个实验:钟摆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教师向学生展示这两个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比较分析法导入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较以往的教材,注意了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运用比较分析法导入,可以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籍此促进学生知识系统话,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学习《范进中举》时,可由《孔乙己》导入,因为二者有相似性: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很世态炎凉。可以这样开头:“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领略《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李白的洒脱以及李、孟二人的深厚情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有关送别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比较一下这几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与李白的诗中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表达的形式有什么不同。这种导入的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能为学生体味李白诗的以景写情的方法、李白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起搭桥铺路的作用。
我感觉到将一本教科书中的课文用这样的比较分析法导入,节省的不少教学时间,既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五。以情导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注重以情感感人,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学生们年纪幼小,对我们课本上的许多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其时不能了解,他们学习课文有时只是依照老师的讲解强迫接受,所以此时情感的引导尤为重要。
如教《背影》时,讲述父母对儿女的深情厚意,为子女的无私付出,让学生说说他与父亲或者母亲之间最感动的一件事。我曾经在旁听一位教师讲授这节课时,谈到自己对母亲的深情,那动人的话语,感人的情节让在座的很多学生流下了泪水。
当然,语文课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即兴应变法、欲扬先抑法、介绍作者导入法、点出人物导入法等等,有时候多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同时渗透在一节课的导入中,使语文教学在开始时的四、五分钟的方寸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多彩的艺术景观,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同时,它也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全过程的匠心思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表现出教师创造性教学艺术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