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的建筑美】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华民族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其中,巧夺天工的建筑成就,可以说就是中华文明桂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恩格斯说过,现代人要“承受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加以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欣赏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美,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途径。
《周庄水韵》中,作者介绍了贞丰桥、富安桥(双桥)等等,“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是换一道风景。”富安桥两桥相依,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浑然一体。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使周庄扬名海内外,被赋予“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在这篇课文的讲授中,我充分利用了图片和影象,向学生直接展示周庄的建筑风格,展示江南水乡古色古香、粉墙花窗的魅力。
教育家叶圣陶的名作《苏州园林》,是介绍我国建筑的标本文章。文章介绍中国具有传统审美风格的园林艺术。匠师们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对山水进行提炼,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园林。教师要引导学生领略园林中的布局美、映衬美、层次美、颜色搭配的协调美。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比较中外园林艺术的异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园林“着眼于画意”的根本特征,从而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园林建筑也师承了魏晋隐逸之遗风。各种不同艺术发展都了极至,往往会不期而遇,建筑与文学、建筑与音乐之间,就是如此。
我们的中学课本里,有一位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他在《给巴特勒的信》中说:“圆明园是幻想艺术中规模巨大的典范”,在我们记住历史的疼痛的时候,也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种下美妙而富有想象的种子。
【课文中的人性美】
美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培养艺术上有修养的人,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越深,那么他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就会越深。美与德,自古就是紧密相连的,孔子主张“尽善尽美”,墨子也说“务善则美”。一个懂得欣赏美的人,一定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在中学课文里,有许多篇章,都是以优美得近乎完美的艺术形象和事物,去征服读者和学生,使他们在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熏陶,产生共鸣,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七年级上册的《勇气》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二战时,法国妇女因为掩护美国士兵,而失去了丈夫,然而她以博大的爱心,第二次接纳救护了美国士兵。这种对正义事业表现出来的无私支持,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而这勇气又是多么崇高。学生们能够看到一种坚韧的品质,一种信仰的力量,同时感受到,正义的力量有时候甚至可以超越生命。这种高尚的人格之美,将放射出一种永恒的美德之光!
此外,在课文中,我们还可以读到诸葛亮的智慧之美,读到范仲淹天下为先的博大之美,读到陶渊明采菊东篱的隐逸之美。
总之,语文课堂就好比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舞台,而语文教师就好像经验丰富的导演,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发现美、创造美、体现美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