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渗透

阅读:16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9 15:17:44
分享到: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切实要开展的工作之一,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法制教育,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想。
  一、语文教师应是法律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法律知识的普及,离不开社会和学校的宣传。语文教师首先就要熟悉日常的法律法规,并且还要以身作则,当法律的拥护者和执行者。比如,不能私自拆阅学生的信件,不能搜身,不能借学生不在之时,翻阅学生的日记,也不能侮辱学生等,因为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只有教师切实做到,在课堂中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学生才易于吸收,才容易专注去学习。
  二、利用教材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同时也渗入许多法律知识。比如教学《樵夫,别砍那棵树》时,要激发学生对樵夫的行为进行严历的批判,要教育学生保护我们的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对那些随意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要予以制止,也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又如,教学《风筝》时,就要指出,作为“哥哥”的“我”,自己不爱风筝不说还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并且还粗暴的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哥哥”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侵权行为,严重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时还要教育学生不要随意欺侮同学,应该给予同学以关爱和同情。再如教学《背影》一文时,对车站送别这细节要仔细进行研读,从中让学生明白,“父亲”的这一举动,就是父辈的本能,是出于对子女的关爱,同时也可指出,爱老携幼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青少年学生,就应该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当自己的父母年老之时,就要去赡养父母,而不应该抛弃。这些都写进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的,如果不遵守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
  三、运用作文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
  运用学生的作文进行法制教育可以说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这是学生自己写的内容,学生易于理解,易于吸收。比如,江庆同学写了一篇《心灵的忏悔》的作文,文中说,他由于悄悄的偷看了同桌的日记,知道了同桌的秘密,就四处张扬,致使该同学名誉扫地,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同学和学校,同时和自己要好的同学也疏远了。对于自己的这一不文明的行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忏悔,希望得到同学的谅解,来减轻自己心灵上沉重的包袱。文章写得真实,写得动情。笔者在讲评的时候,高度赞扬作者的自我解剖真实、感人,进而指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侵犯了别人隐私的违法行为,最关键的是这种行为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批判。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隐私,更不能对别人的隐私进行宣扬,如果造成严重后果,自己就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必须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如果漫无边际,收效肯定甚微。只有语文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法制教育,就会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增添光彩。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