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欣赏能力呢?
首先要美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善于美读,能读出课文的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语言美,以此感染学生。教师除了自己善于美读,还应善于指导学生美读,经过反复美读,能锻炼学生的美的欣赏能力。如教朱自清的《春》这篇抒情散文,文字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读后让人情绪振奋,余味无穷。教学时应把朗读贯穿于课堂始终,通过初读感知课文内容;细读分析课文,揣摩重点词句和传神之笔;精读品味文章表达美作者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者的点拨、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懂得如何感受美,表达美,学生能自己感受到春天的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美。对于课文的精妙词语文句,精巧的写作技法与精辟的思想见解,教师作精要的批点、评术,或作提示、点拨、启发,让学生自行体会,都有利学生提高美的欣赏能力。教学时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引人入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学生由于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对教材中的一些情境难以入“境”,我们教师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更能直观的反映生活,如教雨果的《“诺曼底”遇难记》这篇课文,运用多媒体播放哈尔威船长在沉船前夕的勇敢、镇定、指挥若定的形象后,教者无须多作解析,学生能自己理解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性美,教学效果很好。
再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表现美。这是欣赏美的深化。课内学生在对文章内容正确理解评价的基础上,用准确的书面语言描绘自然美和社会美,用他们的笔去表现美,表达高尚美好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用准确、生动、优美的口头语言,在对课文内容正确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在这个活动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是在已有的知觉及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知觉予以重新组合与安排,不仅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而且赋予它们以新的形式和意义。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对课文的内容分析过细,不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学生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器”,学生的思维被遏制。如果没有想象和联想对知识的认知就不能扩展和深化,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捕捉可供学生进行丰富联想的语言,让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对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想象,与作者形成共鸣。
如在《天净沙?秋思》一词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回答词中描绘深秋季节的哪些景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词中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首先让学生从“枯藤”、“老树”、“昏鸦”、“瘦马”中想象这些事物的形象和色彩,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深秋的凄凉画面。再让学生想象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心情,最后学生能理解“断肠人”的含义,感受到古诗词的冷峻之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为这首词画一幅图,并要求他们不仅要用色彩表现,而且要在文字描述的基础上去补充、丰富,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又如在教完泰格特的《窗》后,让学生想象当不靠窗的病人得知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后的心理活动,学生能设计出不同的情境,有的让人出乎意料,有的则让人拍案叫绝。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另外,还可以在课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编排课本剧,角色扮演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学完莫泊桑的《我的于勒叔叔》,学生以课本剧形式表演,并设想当菲利普夫妇在哲尔塞岛被于勒发现认出后的情景,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的合情合理,在活动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之宫,语文的美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才是完全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作用,在课改中加强美育,以培养更多的具有健全人格和创新意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