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让美育走进语文课堂

阅读:54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8 15:47:30
分享到:
内容提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 。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如何让美育教学走进语文课堂。
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突 出和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知识性,却程度不同地忽视和偏废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美和培养美感教育”的现象。因此,我认为:在改革语文教法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美的教育。用美学的观点,把语文教材中美的人、景、事、物都挖掘出来,把学生引入这块宝地,领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如:别具情趣的雨中泰山,雄险 奇秀的长江三峡,香山的红叶,井岗的翠竹,天山的景物,桂林的山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令人赏心悦 目的自然美;苏州的园林、晋祠三绝,古色古香 的紫金城,雄伟壮观的大会堂,表现了不同时代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美;华山抢险的紧张场面,横渡长江的钟山风雨,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陈铁军、周文雍,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焦裕禄,这些广阔的社会画面和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体现出催人奋发向上的社会美,人物美……“春城无处不飞花,文章处处皆有美”,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用美的观点统帅、处理、分析、落实教材,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就会使他们在色彩斑斓的美的世界里,采撷到一颗颗美的珠矶。
    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 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我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 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动之以情渲染美 
 初 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 )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 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 /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 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引入宝地发现美。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 两种 :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 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 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论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 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语文教师要用美学的观点,把语文教材中美的人、景、事、物都挖掘出来,把学生引入这块宝地,领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
  三、创设情境激发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 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 活动,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 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 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白毛女>选场》、《<龙须沟>选场》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 编成故事, 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第三,晓之以理激发美。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 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 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 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