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将新理念引入作文课堂

阅读:20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8 15:41:42
分享到:
科目:中学语文
内容提要:传统作文教学严重影响学生个性化语言的表达,新理念下,学生的个性语言必须得到教师的重视与鼓励,由此,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作 文要反映真实生活、畅谈对生活的认识感悟、抒发内心的审美情感,教师要用温 馨的 话予以鼓励。
 
我国传统作 文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可供继承发扬的精华不少,但也确实存在着套袭、虚假、僵化等严重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作文教学非大改不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于是就有了“作文要反映新 思维、新体验”, “作文要展示个性和创造才能”等诸多探索。但总起来看,我认为“个性写真”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带共性的热点 话题。
其实,作文做到个性化,应当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那 么,教师应当如何去强化学生作文的个性指导呢?
一、鼓励反映真实生活经历的描写
教育本来就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不同生命的活动,构成了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经历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因为主体个性的不同而各异。如果学生能在不受压抑的情况下去写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一些事,作文内容是不可能雷同的。现在的问题是孩子往往在大人的规范和劝诫下,要挑大 人们希望他做的事儿来写,这样,在本来就经历不多的小学生身上,就只有几种近似公式化的“范型”可写。如果没有,就只好依赖于编造。如拾金不昧是好的,但路上不是那么容易 拣 到好东西的。那就假想一件吧,难怪在某个班级的学生双休日周记中,竟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路上拾到了钱。
二、激发畅谈对生活的认识感悟
青少年由于心智水平的差异和生活境遇的不同,往往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这本来是正常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极左思想 的影响和应试体制的扭曲,我们总是好用大一统的思想认识和标准化的答案去规范学生,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 异,对他们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在此前提下 的循循善诱。因此, 学生在作文中往往只套袭被教师认可的认识问题的通用公式,尽可能地趋合“标准答案”而不敢或不习惯在作文中体现个性化的认识和感悟。对于不同的感悟,正是出于不同个性的儿童的真实感受,即使有些偏差也很正常,教师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作些疏导 是不难解决问题的。
三、引导抒发内心 的审美情感
心灵的自我感受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审美活动。作文应当是学生心灵自我感受的自由表达,这种表达无疑会充满个性化的审美审美情感。对小学生作文不能过分强调“文以载道”的要求,因为它们只是小学生的一份习作,并不承担社会教化的责任。因此,以意识形态作为判断作文的绝对标准是不够妥当的。学生被预置在既定的审美标准之中,积以时日,就会成了丧失自我的非真实的存在,这显然也是中学生作文个性化失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写个性化的审美情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 从这种反映个性 审美的 情感中,深深感到真实是最可宝贵的。不应当用成人写作的标准去评述学生作文,那只是大人们之间未必完美的游戏规则。
四、 鼓励温馨的话语倾向
中学生正在成长之中,是非标准 都可以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步建立, 而“童心”“童真”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也无法重复的。话语作为情感的载体,是“童心”“童真”的直接体现,我们怎么能不爱护小天使们用个性化的话语完成的作文呢?如:绰号
我的同桌张高帅是个头发 卷曲的女孩,平时又爱笑。我在背地里叫她“喜洋洋”。她听说后翘起小嘴巴,说要告诉老师。我们相处得很好,学习上互相帮助,她说告我,那是吓唬我玩呢!
也许同学间取“绰号”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是有的却并 无恶意,有的还表示一种亲昵。不管怎么说,段亚星同学用自己的话写出 了生活中的真事真情,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话语倾向。“儿童们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说话。”他们说得不太好是正常的,而说自己的话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作文教学要将充满人性美的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相反,失落了学生个性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作文;不能反映内心世界的作文, 也 就失去了作文的本质意义,失去了孩子的真情、真体验和真感受。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