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记者昨天从市教科院普教所获悉,来自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李树娜的关于 《上海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与分析》新鲜出炉。调查显示,本市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男生社会适应状况好于女生,其中,初二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最低。
本调查随机抽取上海1384名中学生,年龄在11到19岁之间。调查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日常生活适应、行为规范、情绪控制、环境适应等9个维度。其中,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占5.46%,极优的学生所占比例是0.52%,学生社会适应水平主要集中在中上(32.13%)与中等水平(34.27%)。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社会适应状况好于女生。调查人员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初高中阶段正是青春期,研究表明,对于早熟,一般男生适应会好于女生,男性特征的出现使男孩觉得自己更有力量,更像个“男人”,从而面对学习、生活中可能或已出现的问题时表现出更多的信心,而女生则对自己的发育表现出更多的羞涩和不安。
青春期开始,社会开始对男女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期望与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的内容也常常是男强女弱,相对于男生,这个时期的女孩开始变得更为敏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焦虑,所以应加大对这一时期女生的关注。
调查还呈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社会适应水平并不随年级升高而提高,反而呈现不对等V型发展,初二学生社会适应水平降到最低点,高二学生适应水平高于其它年级,在人际关系方面,预备班与高一适应不良的人数要显著多于高二。调查人员分析,初二到高一正是青春发育高峰期,生理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感在这一时期得到集中体现,自我控制能力由外部转向内部,初二也正是人的思维发展由具体思维向形式抽象思维转变的分水岭,学习上开始加大对形式思维的考察,新的学习内容要求转换小学时的学习方式。
在人际关系方面,预备班和高一适应不良的人数多于高二,可能是因为预备班与高一都是新生,面对的是新同学、新老师、新学校,在人际沟通交流方面可能会有些不适应。另外,中学生社会适应水平与成绩呈显著正相关,生活适应、环境适应、心理动力与成绩之间相关更大。研究人员建议,中学生是个体心理、身体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是个体身心成熟,迈向独立生活的时期,这段时期的社会适应状况应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