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探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注重师生感情的培养,使双边活动积极,从而激发学生在生物课堂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生物 课堂 激发 学习 兴趣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要面对中考升学的压力,许多学校实际上根本未能脱离“应试教育”,而中学生物学又是应试课程中的“小科”,学生在生物学科上所花的精力和时间少之又少,因此生物教学只有向课堂要效益,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便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理浅显易懂,人人皆知。但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却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一切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对教学内容连贯地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急切地等待,主动地探究。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良好。以下为本人从心理认知角度总结的一些做法。
第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都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好奇心很强。而这种好奇心则是由于他们听了闻所未闻的事情,或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情景而引发的。一旦产生了好奇心,他们的兴趣就会勃然而发,表现为注意力特别集中,对事物的发展及结果急切等待,并要通过自己的眼、耳、手、脑等学习通道主动地去探究,学习过程也就变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根据中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有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本人就生物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几种具体的做法.
1、 创新诱趣
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突出“新”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可结合近十年来生物领域内高新技术成果和科技发展动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做些概括介绍,来满足学生求新猎奇的心理,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生物的生殖”一节时,介绍克隆技术的利和弊;在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给学生介绍基因工程对人类的贡献;学习矿质代谢时给学生介绍无土栽培,可培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诸如此类,还有人类基因组计划,DNA亲子鉴定等,我都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结合讲解,学生们感到学习轻松有趣,连最淘气的学生也凝神静听,心驰神往、兴趣倍增。
2、 直观激趣
实践证明,学生对生物活体(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具有很大的兴趣,而对幻灯、投影、录像、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更感兴趣。因此,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尤其是能引起上课容易分心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求知识.
如在讲解DNA结构时,可采用先模型、后挂图、再板图的诱导顺序,使本来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变得直观可见,以期达到模型诱导、挂图感知、板图巩固之功效。实现微观知识宏观讲、抽象内容具体教、静态图形动态板。在教师有声有色、有板有眼的“演示→讲解→板图”这一诱导程序中,学生顺利完成“认识→思考→记忆”这一掌握知识的过程。同一种内容,采用不同的直观教具讲解,学生能保持持久的兴奋点,使学生的思维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