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生物实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要让学生动脑。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收获方法,继续探究”,这样生物实验的目的才真正达到了。我认为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一)实验的设计各显身手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同一个探究实验可以通过不同的探究途径来解决,教师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课题。
例如,探究“鲫鱼鱼鳍的作用”时,有的同学用塑料瓶、细铁丝制作了模型进行实验;有的用橡皮筋或纱布捆绑鱼鳍进行实验;有的同学准备了多条小鱼,直接剪掉鱼鳍进行实验;还有同学拿出了带发条的鱼型玩具进行实验……。他们的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动了脑子,参与了设计,并为实验能顺利实施出谋划策。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进行了各种创新实践。自我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是一个智力开发和思维锻炼的过程。由于完全的自由设计,既避免了雷同,又体现了个性,虽然很多学生的设计不很成熟且不够严密,提出了一些不太合理的方案,但他们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创新意识得到了加强。
(二)结果的分析各抒己见
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新教材中的实验绝大多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掌握探究的方法,树立科学的研究理念。尤其是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相符时,要鼓励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实验,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反思,往往在一次失败的实验中,孩子们的收获更多。
例如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活动中,许多小组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蚯蚓在玻璃板上爬的较快”,这与假设 “在硬纸板上爬得较快”相违背。汇报时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在实验过程中有人为的因素:例如有人怕蚯蚓不爬用笔触碰蚯蚓的身体,这就影响了蚯蚓的运动;有同学分析说玻璃板不算绝对光滑,而且蚯蚓身上有黏液贴在玻璃板上有附着力,所以蚯蚓一样可以爬得较快;也有人说纸板太干燥蚯蚓爬着不舒服,所以不爬;还有同学说光线和阴影也会影响蚯蚓的运动……同学们各抒己见,进行了各种大胆的猜测和分析。通过讨论和归纳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探究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是探究活动的深入。在学习科学的活动中,没有自己创造性的独立思维,是不会探究性的学习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根据现象分析说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探究式的教学能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都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