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精心准备,尤其是提问学生的问题要有代表性,起到启疑导思、扣住重点的作用。
(3)知识面要广,能够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尽可能让学生学活生物课。
(4)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言语表达上力求精练、用词准确,特别在解答学生问题时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理解。
(5)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机智,善于引导学生,善于控制课堂,善于处理一些意想不到的提问。
(6)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使课堂活而不乱,能使学生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以上这些要求都充分显示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性,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爱因斯但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只惟实,提倡相互合作,相互讨论,敢说敢问,多疑多问,诱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提问“鼠妇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在什么地方”,学生讨论后很容易就得出结论,又提出“鼠妇生活还受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提出,“土壤湿度、温度、土壤中的有机物多少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怎样呢”,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到讨论当中,并且很快讨论出探究方案。
四、“讨论──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突出上述优点,在使用该方式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交流学习意识;
(2)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因为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动力;
(3)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心科技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和教学理论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调查、搜集材料的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
(5)要求学生讨论问题时紧紧围绕教材,与教学无关的问题留到课后,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讨论──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实施在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与,师生交流热烈,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这些正是教改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