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作文批改方法的研究者,对本文刚开始所介绍的华罗庚教授所说的某门学科中某个项目的研究者,应在掌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这一点,要有充分的认识,写文章之前要广泛阅读已经发表的有关这个项目的文章和专著,然后感到自己的确有新的发现,而这新的发现是来自自己批改作文的实践中的或者是读别人的著作进行逻辑推理而获得的,那么才可以动手写文章。另外,一些语文杂志的作文专栏的编辑,尤其应广泛阅读已经问世的有关作文批改方法研究的论文和著作。然后在编发文稿时首先发表那些有创见有突破的文章,对于那些人云亦云的,与前人文章中已经论述过的问题雷同的稿子,则不予发表,或给作者以点拨和引导,让他们写得符合要求后再发表。
第二,从事作文批改方法研究者不要停留在写文章这一点上,要争取写出专著来。因为我国的报章杂志上虽然发表了不少阐述批改作文新方法的文章,但众说纷纭不成系统,而且读者只能挂一漏万地读一点,再加上以前的也难以读到,这样就使有志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心中无数,找不到研究的起点。而有了阐述作文批改新方法的专著后,情况就不同了,专著是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某种批改作文的新方法的,有了它就有了研究的起点,再在这起点上研究出成果来,那么我国作文批改方法的研究就不会在平面上绕圈子,而是螺旋式上升了。
第三,我国中学教育的管理部门、行政部门或研究机构,要对我国目前出现的各种新型批改作文方法组织对比试验,在对比试验的基础上推广那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批改作文的新方法。
纵观几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批改作文方法方面的研究,从发表的大量文章来看,概括起来可以分两大类:第一种类型的做法是:针对旧的批改作文方法批改出来的作文学生不认真看的弊病,批改者想出种种办法来促使学生去看、去研究。第二种类型的做法是:既然老师批改了学生的作文,学生又不认真看,那么老师就不必在批改上下功夫,当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教师采用略批(即浏览式批改)或叫学生互相批改,或老师只批改一个小组等方法,以很快的速度把作文处理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备课、作文评讲、指导学生多读多写等方面。(当然也有的做法处在这两大类型之间。)而这两大类型又分为若干分支。那么这许多做法,哪些是行之有效的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几年时间的其他各种条件相同只有批改作文方法不同的对比试验,然后从学生作文水平的测试中就可看出哪些批改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是师生花的时间精力少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提高得快的好方法,然后把这些好方法加以扶植推广,这样做了以后那些不好的方法,效果不佳的方法就自然而然地被淘汰,后人也就不会浪费时间对这些方法作进一步研究,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也就不会自生自灭,后来的研究者会以它们为研究的起点,在它们的基础上研究出更好的更有效的新方法来,这样我国作文批改方法的研究就能扎扎实实地迅速地螺旋式上升了。